查看原文
其他

9升10的美高娃,这么跟港大的学生参与专业社会调研

小Z 缪思国际教育
2024-09-07



大家好,我是一名9升10的美高小留学生,叫小Z。这个暑假,在芝麻老师的推荐下,我有幸参加了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的调研项目 – 认识上海。“认识上海”这个项目主要是通过走访上海常住人口,分析户籍(本地与外地户籍)差异、身份差异、收入差异、教育层次差异等等,来了解他们对于义务教育、交通、社保、消费等问题的看法。


项目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理论讲解,在6.10号的培训中,老师们分享了自己关于调研的知识和经验 - 社会调查质量的核心评价标准是随机性、准确性和有效性。此后,为实地调研部分。三周的调研,收获颇丰。



问卷调查-理论部分

1.1

随机性


度娘给的定义:随机性是偶然性的一个形式具有某一概率的事件集合中的各个事件所表现出来的不确定性。对于一个随机事件可以探讨其可能出现的概率,反映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没看懂?我用自己的理解给你解释一下。以我们这次调研为例,上海有2400万人口,而调研对象只会抽其中2000份作为样本进行研究,换言之,一份样本问卷代表了近12000人。所以,一个科学的调研样本选取就要包含近可能丰富的人群对象,通常的做法,是要在性别、年龄等常见维度做到随机性。在三个星期的调研过程中,我深感调研样本的随机性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说,在超市,随机性的应用原则是,访员要在超市里任意走动,遇到第一个符合条件的被访者主动迎上去,请TA填写问卷。但这种方法实在是比较理想化,因为拒访率会高达95%。不过话说回来,作为一个职业的调研人员,随机性的理念还是一定要秉持的。你想,如果访员一直去访问较为面善或学历较高的人,问卷的有效性就降低了,纵然较为面善或学历较高的被访者更容易接受访员的访问,但他们会具备同质化的特征,问卷的有效性就打了折扣。最典型的不符合随机性的问卷调查,就是朋友圈里的调查,因为朋友圈是分层的,通常大家都是跟自己相似的人交朋友,每个人的朋友大都是具有单一年龄或性别特征,这会导致问卷的无效。所以,“认识上海”这样一个与民生相关的课题,更要注重被访者的随机性。


1.2

准确性


对于准确性,度娘的定义是某一事件的准确程度。


由于各种原因,每一个被访者对于问卷的理解程度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访员耐心地给被访者解释。比如说,对于菜场的摊主们,我就会花较多的时间去解释问题,因为大部分菜场摊主们文化水平都较低,很多人都是上学上到初中就辍学了。对于坐在咖啡馆办公的被访者们来说,访员们不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去解释问卷,因为他们大多文化水平较高,能比较容易地理解问卷并回答。


准确性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不能引导被访者说出某种特定答案,像问卷中有一道题“您会多大程度上信任一个陌生人”,如果访员给被访者举了一个例子 – “在路上一个陌生人问你借钱”,这个时候访员其实就是引导了被访者的思考和回答方向,这个行为在社会调查中是有损客观性的,因为被访者的回答并非是基于自己对问卷题目的理解给出的答案。


我在调研中就有遇到对于问卷理解程度很低很低的受访者,一个菜场的摊主,我大概花了50-60分钟来完成这份问卷,因为每一道题访员都要给被访者解释。除了对问卷理解有困难的情况,还有的受访者不愿意真实回答的案例,这个时候访员们一定要坚持底线,宁愿填999(拒绝回答)也不要把被访者编的数字填到问卷上。即使是一份问卷,也要保持问卷的准确性,因为这一份问卷要代表许多同类人。


1.3

有效性


对于问卷的有效性,有效性的定义是指完成策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市场调查中,有效性指试图要测量的事物实际上是真正要测量的。其中实验的有效性指实际的测量正是我们试图要测量的东西。测量的有效性指的是测量仪器不受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约束程度。


在调研中,关于有效性可能出现的状况是被访者理解了问题,但却没有准确回答。最常见的例子就是部分被访者对于收入、家人等问题是会产生心理上的抗拒,从而拒绝真实回答。当调研过程中,访员观察到被访者对于回答这个问题是有心理上抗拒的,就要主动询问被访者是否愿意真实回答这个问题,again, 宁愿拒绝回答也不要收集无效的数据。


有效性还可能会与激励有关,但我观察下来并不绝对有关。当访员在采访前就告知被访者完成问卷后会有酬金,被访者可能会有两种态度:第一种态度就是正常完成问卷;第二种则是态度消极的完成问卷,因为他只想得到那笔酬金。因为酬金并不高,对社会条件比较好的人并没有什么吸引力,咖啡馆碰到的白领并不care这10块钱,甚至做了问卷也不要钱;而care的人往往修养各方面并不高。


在访问的过程中,访员们一定要严格按照事先制定的访问流程进行调查,比如说在做问卷前我们有一个与复旦大学合作的行为实验,是要先咨询过被访者之后才能开始问卷;再比如说被访者一定要符合两个条件才能接受访问 – 在上海居住时间超过六个月、正在工作或工作过。只有在符合先决条件情况,甄选的受访者才能与调研目的相匹配。这次的问卷是想了解在上海的成年常住人口对于义务教育、交通、社保等问题的看法,所以被访者要在上海居住超过六个月是至关重要的条件。


感受 – 实践故事

2.1

拒访


拒访是调研的最大难点之一。而每一次调研的难点也不尽相同,本次认识上海的调研,选点分别在超市、咖啡厅和菜场这三个点,三个地方各有各的难。总体来说,上海作为一个繁忙的大都市,上海的中年男子是最难接受访问的。跟大家分享一个鲜活的例子,我有一天大约访问了30-40名中年男子,只有2-3人接受了访问,其他的都用各种“委婉”的说法拒绝了我,即使我感觉他们其实还是有时间去做这个调研,他们也不会愿意去做,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时间十分的精贵,即使5-10分钟的调研对于他们来说也是较为浪费时间的。说来也对,在陆家嘴、南京东路等区域,外企白领、金领5分钟也是能赚不少钱吧,理解一下呗。在上海最繁忙的区域,拒访率高达85%,也就是说,若一个访员访问了100个人,只有15个人会接受访问。


在预调研的时候,导师中有一个是来自中国最大的非盈利调研机构的,也分享了类似的经历,非常精彩。他是做追踪调研的,也就说他不能换受访对象,即使是被拒访了很多次都不能换受访对象。有一次,老师就和他的组员在选定的被访者家门口蹲了3天3夜,终于引起了这户人家的同情心,才得以调研成功。还有一次,导师在云南调研,正好遇到那户人家临产,而云南又有这么一个不成文的习俗,就是要一个精壮的外人(男)做孩子的干爹。而那一次,导师正好带着两个女组员,于是乎,他居然就这么认了一个干儿子,清水衙门的调研本来就没钱,还得给人家塞红包。


2.2

问卷设计过于理想化


我觉得调研多数时候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为了能得到更充分的信息进行研究,问卷不免设计的理想化,而实践操作十分困难。我们这次的问题卷,针对上海本地人的问卷长度还好,如果被访者是外地人,问卷要做起码20-25分钟,在这个情况下,很少会有人接收访问。理想和现实的平衡,也是调研里的智慧。


导师们设计问卷通常会考虑到很多的因素,像学术需求,政策制定的数据需求等等都要考虑。访员们也有很多需要秉持的职业道德,像随机性的访问方法是,是要用时间来判断选择访问哪一个被访者,比如说,如果那时候是13分,那就访问顺时针的第三个人,如果是38分,那就访问逆时针的第三个人等等。但这些在实践中,都实在是太理想化了。试想在咖啡馆,访员们看到了两个人在很认真地工作或者谈事情,接受访问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这个时候再按照随机性的时间方法去访问的话,我认为一天下来是不会有多少份问卷的。所以,实际出调研外勤还是有一点小技巧的,比如咖啡厅里有人是单独坐一个位子的,或者在看书和看手机,访员们可以试着去访问这种被访者,接受访问的概率会较高。


2.3

街头智慧,保护自己和责任之间的平衡


在调研的过程中,还遇到一类人,他们对于社会调研已经灰心了,很多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在做了许多问卷的情况下,政策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他们就会质疑这个调查问卷的效果,甚至因为灰心认为做这种调查问卷是浪费时间。比如,很多老人关心的一些问题,在接受了多次问卷调查后,并没有得到确切的回复与帮助,他们觉得他们提出的问题只能晾在一旁,并没有得到关注。


通过调研,我也感觉到现在老百姓的戒心都特别高,在我访问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不下五个老人曾经被诈骗过,而且诈骗的财产还不是小数目。有一次遇到个极端的例子,我为了完成调研,给他看我的学生证,他说我是造假证的,我给他看推荐信上的章,他说我是做假章的。


自我隐私保护意识强,不肯透露一点个人隐私,确实给调研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里提醒大家,正规的调研是不会涉及到真实姓名、身份证号码等问题,也不会泄漏个人隐私的。


“认识上海”这个项目是十分具有社会意义的,虽然真心清苦,但很高兴能参与其中。在调研的过程中,也让我明白了做学术的不容易和更多的人生百态。固然做点事情不容易,但相信做社会科学研究的人还是会一代一代坚守下去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识微见大。


也想获得更多项目的推荐机会,请关注缪思的长期督导项目。





上海市静安区延安中路1228号

静安嘉里中心办公楼三座22楼

全国咨询热线:400-001-3812 

添加小缪微信号 muse-help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缪思国际教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